原标题:铭记嘱托对标看齐的政治宣示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生动实践
从“一酒独大”走向多业共兴
宜宾市翠屏区委
翠屏区围绕如何构建多业共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勇当宜宾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排头兵。
走出去学,放开视野找差距,广泛凝聚向新兴产业要增量的思想共识。充分认识到发展不足是翠屏最突出的问题、“一酒独大、后续乏力”的产业结构问题是翠屏滑落深层原因。开展“万人大学习、千人大讨论、千条好建议、百篇主课题”实践活动,投入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量提质。
放手大干,瞄定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摸索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推行借资代建园区、借力代造厂房、借企“代孕”产业和企业自建厂房并招引配套企业相结合的工业地产模式,破解财政资金短缺、企业招引落地难等问题。加快建设大学城、科创城,新建成西华大学宜宾校区等3所高校、同济大学汽车研究院等6所产研院,与引进院校订立协议,实现双城建设与新兴产业发展高度耦合。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出资控股凯翼汽车、实现全省首个整车企业迁址,与株洲中车、四川交职院等6方合资共建宜宾轨道交通产业园。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一起做,采取全产业链引进和专业化配套方式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引导五粮液、天原等传统产业企业为新兴产业做配套,实现“新产业带着老产业转、老产业跟着新产业走”。
用心实做,谋划环境改善,争创发展新优势。引导全区党员干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当好“终身保姆”和“贴身管家”,变重管理为重服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庸懒散软等不正之风。加强各项政策服务保障,充分用好省级下放22项审批权限,打造审批绿色通道;联合银行设立5亿元出口退税资金池,企业拿到出口退税由最短2月缩短到3天;实现电价最低0.39元/度、天然气最低2.19元/m3,用工成本每人每月降低500元以上,变单个要素保障为综合要素吸引。1—8月,新兴产业产值增速达3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达39.9%;上半年GDP增速达10.7%,居全省第五、“十强县”第一,跑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翠屏加速度”。
下一步,翠屏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省委全会决策部署,加快多业共兴步伐,,为宜宾市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展现更大担当,贡献更大力量。
凝心聚力迈出脱贫奔康新步伐
青川县马鹿镇党委
马鹿镇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坚持扶贫先扶志,奔康闯新路,努力打造农民更富、农业更强、农村更美的示范乡村。
发动群众出力流汗,增强脱贫奔康信心。让干部沉下去,发动群众。组建“扶贫+扶志”工作队,开展“结穷亲”“同吃同住同劳动”“搭把手”等帮扶活动,261名帮扶干部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作时间在村社进行宣讲。让党员亮身份,争当先锋。全镇345名党员承诺服务事项1200余项,为群众帮助农事农忙等服务4000余人次。让群众动起来,出力流汗。喊响“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在贫困户中开展签订“脱贫争先承诺书”活动,营造“人人为脱贫、人人想奔康”的浓厚氛围。
实施“庭院清洁”行动,展现脱贫奔康新面貌。大力改善乡村环境,组织群众建沼气、建庭院、改厨房、改厕所、改圈舍、拆危拆旧拆烂,全镇投入资金60余万元,引导农户改厨改厕改圈282户,新建卫生厕所178个,拆除危旧房、烂圈烂棚等420余处,干净、整洁、卫生、有序的新村逐步建成。在全镇推行“十二户联洁”制度,由相邻的12户组成一个联动小组,每户按月值班,通过“群众互评”,每月评出100户乡村卫生示范户,并给予相应奖励,促进村民养成好的习惯和风气。
立足马鹿实际,瞄准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全镇整合60万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吸引社会资金900万元,建成羊肚菌、中药材、油牡丹等产业基地,带动全镇151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通过乡贤座谈会,动员返乡创业人士投资3900余万元,在省定贫困村衡柏村建成年产8万吨山泉水厂,创立“3点水”自有品牌,成为“四川好水”推荐产品。今年6月,“3点水”成为全省第一批使用“四川扶贫”logo标志的扶贫产品,每卖出一瓶水向该村集体经济捐赠1分钱,村集体经济今年收入将超过50万元,该厂还吸纳了20余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
跃马扬鞭正当时,马鹿镇将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持续巩固好活动成果,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力争早日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美丽乡村样板。
藏乡“摘帽”村走上奔康快跑路
理塘县甲洼镇下依村党支部
理塘县甲洼镇下依村是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藏寨,去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围绕解决“摘帽”之后怎么办、怎么干,我们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
最近几年,感谢党的好政策,村里贫困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5800元。但是“摘帽”后该怎么办?在活动中我们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讨论,借助对口帮扶机遇,组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到成都平原学习取经,经过村民大会的多次讨论,选定了以土地招财、建立高原有机果蔬基地的方向。在帮扶单位支持下,引进龙头企业,用最快时间建起了高原藏区第一个无公害田园综合体,新种植出的有机果蔬今年就进驻成都商场超市。“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给村民带来了实惠,每亩每年得租金600元,同时还享受村集体分红,今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分红10万元,户均增收1500余元。村民还在园区务工,人均工资每月不低于3000元,加起来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为了口袋里有钱,脑袋里还得先有“货”。在活动中,我们实施教育引导、文化浸润的“润育工程”,通过农牧民夜校“带头人”讲、走村入户“工作组”讲、田间地头“土专家”讲、开办寒暑假夜校“大学生”讲,既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教给党员群众,又针对新产业需求讲解实用技术、党的惠民政策和法律知识。组织民主评选出教育、致富、卫生等6个方面“下依之星”,为村民树起了标杆。被评为“教育之星”的洛绒泽旺说:“我相信最好的虫草在课堂,最好的牛羊在书上,再苦再累都要供娃娃上学,有了文化将来才会更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