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年快过去了,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不会怀念它。
听到了资本市场上很多悲剧故事,看着缩水的账户,以为年岁渐长,已经能以平常心待之。耳边新闻播报着金庸老爷子仙逝的新闻,记忆被拉回二十年前,也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恣意潇洒,快意江湖,现在却困在无情的市场里挣扎。这一刻,百感交集,太难了,人类的悲欢有时也是相通的。
这一年,P2P爆雷,无数家庭财富瞬间湮灭;这一年,房子终于消停了,但是房价下跌又让刚买房的人辗转难眠;这一年,两市不断下行,两市数万亿财富蒸发,无数股民被收割。随之质押危机浮现,大股东们也难逃一劫,股权朝不保夕。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的烦恼,谁都不容易。
但是,余华的活着说,中国人是有韧性的,活着最大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中国的经济也是有韧性的,经济增长的最大意义变成了增长本身。
中国经济腾飞了40年,从不堪一提到全球第二。我们是幸运地,恰好赶上了国家高速发展阶段,我们也是不幸的,没有经历过周期低谷,都沉浸在一片乐观中。
中国抓住了时代机遇,凭借人口优势,承接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尤其是加入WTO,成为世界加工厂,民营企业家如雨后春笋不断冒出来,民营企业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角。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攀升,这一阶段投资和消费爆发式增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但是,在2008年后,经济增长换了另一番光景。
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了全球经济危机,中国承担起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推出了四万亿计划,给面临断崖的经济续了一下,经济保持高增长。(请注意本文不做政策评价,此处也并非批评四万亿,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可以控制变量和重复试验,因此当时环境下,指不定经济失速会演变成什么后果),但拉开M2大图看,自此起经济源动力很大程度已经由货币信用推动了。
但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背后就时有魅影闪现,管理者"上下其手"的动作越来越多,政策调控原意是以时间换空间,熨平周期,实际过程中时不时把美林周期时钟玩成风扇。
2008年的刺激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是刺激房地产,而后房价飙升,民怨四起,进而又调控房价。2012年经济下行后,再放水,大搞基建,顺势放开房地产,而后又出台调控措施抑制房价。最近一轮政策刺激周期是2015年,当时也是经济乏力,于是降准降息,货币化棚改大干快上,然后就是分城调控。
在我国,政策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经济,每当经济来到十字路口,我们的政策都选择了容易走的路:房地产+基建投资。
2
但是,容易走的路,走着走着也容易无路可走。
经济再次面临下行压力,尤其是三季度以来,传来的宏观数据不是增速放缓就是负增长。上市企业三季度营收和盈利下滑印证了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6.5%,很明显,经济在放缓,但上面已经决定了今年经济全年增长6.5%。
三驾马车都跑不动了。
见微知著,汽车是可选大件消费,汽车零售额是反映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的良好指标。根据数据,汽车零售额连续5个月下滑,9月份同比又下滑了7.1%,是过去10年的新低,,暗示了未来继续走弱的消费前景。
基建从去年底就一直走低,投资就靠房地产扛着,但是,土地购置费大幅增长支撑了房地产投资。扣掉土地购置费之后的房地产投资实际增长是负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等也是负增长的。下半年以来,土地流拍增加,未来房地产投资也是独木难支。
至于出口,众所周知明年预期也是悲观的。
微观个体组成了宏观整体。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企业业绩也好不了。这几天,很多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一低于预期,二级市场就立马下跌。我也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为国接盘。
上市公司一般都是行业里数一数二的企业,他们的营收和净利润尚且撑不住恶化,其他的非上市公司的经营困境可想而知。
分行业来看,上游行业和企业营收和利润上涨,供给侧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中下游的承担了上游成本,却不一定能转嫁出去。中游内部盈利增速较为分化;而下游整体缺乏亮点,大消费板块增速放缓,通信、电子、传媒等TMT板块盈利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