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有一个叫可可托海的地方。可可托海不是海,不了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是不是“可可西里”,因为这里曾是共和国最秘密的基地。这里烙刻着一个命运多舛、苦难中国崛起的印记,却也树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功勋矿山”为国还债
从中国地图上看,可可托海正处于“雄鸡的尾巴尖儿”。据统计,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矿产中,可可托海就拥有92种。我国惟一一条汇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从可可托海穿过,为这块“坚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许灵动。这个有足球场大小的矿坑叫做三号矿坑,已经有了6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助条约,逼着中国偿还外债。当时的中国,正值饥荒,人民啃树皮、吃草根,哪里还有余粮偿还外债呢?可可托海富含的矿藏,就成了国家偿还外债的主要手段。
1962年,如皋208名支边青年来到可可托海,为国还债。“曾经在可可托海最艰难的时期,从全国各地来了1万多名选矿采矿的人员,其中就包括如皋来的208人。”可可托海运营部经理谭胜利告诉记者:“因为可可托海曾经是国家一级保护单位,来到这里之后不允许透露这里的任何信息。家里面的人只知道他们在新疆,其他什么都不知道了。”
可可托海冬天的气温,常常能到零下四五十度。那时候粮食紧缺,大家只能往面粉里掺沙子,掺野草,甚至掺马粪。85岁的吴金钊告诉记者,那里没有大型的机械,全靠工人们用凿子、用手、用肩膀,用血肉之躯一点一点地往前开路:“最艰苦的时候,还债的时候,吃的都是麦子糊糊,有一年我因为浮肿,营养不良,当场住院。这东西一是吃不饱,二是还要搞体力劳动,很多的前辈都得了身体浮肿病,就是脚、手都肿得非常大。”
吴金钊在采矿的时候,被炸药炸断了腰。可即使是这样,他仍然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至少能够活下来。208名同去的如皋工友,活着离开可可托海的不足百人,到今天依然健在的,已经是个位数了。
靠着这种拼命的精神,在可可托海的3年时间里,为国家承担了高达百分之四十七的债务,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奇迹。如今,这段被国家解密的历史让无数人动容。可可托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奉献青春和留下生命的老矿工们,是新中国发展史上抹不去的、永远的荣光。
“一碗糊糊”与“两弹一星”
为尽可能体验当时矿工的工作环境,记者进入了“三号矿脉”旁的阿依果孜矿洞。冷、暗、潮是记者的第一印象,外边30多摄氏度,洞内却接近零度,极度寒冷让没有提前准备的记者真切感受到当时的艰苦。阿依果孜矿洞长约800米,洞内有许多交叉、相通的通道,犹如地下迷宫。最令记者难忘的是,无论是洞壁还是脚底,随处可见从岩石中裸露的矿石,在幽暗处闪闪发光,仿佛诉说着矿区的辉煌过往。
正是靠着一碗糊糊,靠着无比的毅力,除了偿还外债,可可托海还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和“两弹一星”成功发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铍,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锂,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所使用的铯,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联合试验所使用的钽铌,均出自这里。
“我参加工作时只有15岁,记得那时天冷得很,雪下到齐腰,流出的鼻涕立刻冻在衣服上。”今年80岁的艾达尔汗·恰勒哈尔拜两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几十年前:“我在外边捡矿石、开挖土机,这不算苦,在矿洞里的工人才是最功勋的,很多人得了矽肺,有的人开刀把肺拿出来,肺都能立起来。”
在一块形似山水画的矿石前,谭胜利停下脚步。“这是我们国家的功勋矿石,名叫锂辉石,经过一系列加工,生产出来的氘化锂就成了研发氢弹的主要原料之一。”他说,“在发生核聚变反应时,一公斤氘化锂的爆破力与5万吨TNT相当!”
记者感言:从幽暗的阿依果孜矿洞走出,BT版我本沉默网页游戏,记者仿佛一下子穿越了几十年的时光。当初的208名隐姓埋名的勇士,如今大多已经不在了。而当开矿者的地窝子和歌声、号子声被风沙吹逝,当国家的“两弹一星”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那些艰苦奋斗,那些无私奉献,那些开拓拼搏,那些初心使命,那些家国情怀。60年来,那些曾经火热的激情,那些遭受的苦难,那些曾经蓬勃的青春,那些鲜活的身影,那些传奇的故事,那些生死磨难,那些坎坷足迹,永远存留在可可托海,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