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符瑶
4月,正值春耕备耕时节,湘潭县排头乡南下村村民陈思义心情舒畅。
今年,陈思义跟别人合作,尝试种植湘莲。“眼下正是播种好季节,到了明年,就能产出新鲜脆嫩的藕尖。”陈思义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他说:“如果不是老王,我没想过转行,还搞起了种植。”
去年5月,本以养猪为生的陈思义,因一场非洲猪瘟疫情,亏得血本无归。正当他为生计发愁时,老王给他指点了一条增收的门路:“养鸭风险较小,收益还可以,我帮你咯!”
几天后,老王就带着他跑了好几个乡镇考察养鸭基地,又送给他2000多羽鸭苗,帮他垫付两万多元购进6000羽鸭苗,还手把手传授养鸭经验,送去养殖技术资料,推荐优质饲料,联系销售渠道……
“老王这么热心帮我,还犹豫什么!”在老王的帮助下,陈思义养起了鸭子。下半年,8000多只鸭子被预订一空,陈思义赚了几万元:“多亏了老王,让我减轻了不小压力!”因为陈思义勤劳肯干,老王还提议,搞种养结合,收入更稳定。
老王叫王文斌,今年52岁,二级视力残疾,戴着2000多度的近视眼镜。早些年也是贫困户,因为视力残疾和家庭原因,他高中未读完就外出打工了。
成家后,老王在外打工,妻子在家喂猪,儿子成绩优秀,日子虽说不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2000年,老王的妻子突患直肠癌。为给妻子治病,他花掉了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下16万多元,仍然没能挽回妻子的生命。正在读书的儿子又被查出患有精神分裂症,接连不断的打击,让这个家陷入深深的困境。
“日子再难,生活总要向前。”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老王咬咬牙,东拼西凑了5万元启动资金,流转了近10亩土地,2010年开春,挽起裤脚开始种水稻。忙碌了一年,挣了几万元。第二年,便扩大种植规模。
2013年下半年,湘潭县出现特大旱灾,老王损失了近8万元。年迈的父亲要赡养,儿子要定期服药,那一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心有不甘的老王一心想着早日甩掉这顶“穷帽”。他向排头乡农技站工作人员取经,改种优质稻,借钱购置旋耕机、打田机等农机,小规模种植油茶树,变态我本沉默页游,铆足了劲要增产增收。
第二年,老王收入10万余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6年,水稻种植规模扩大到280亩。2017年,带领周边30户农户成立湘潭县文斌种养专业合作社。2018年,合作社收入50万元左右。2019年,老王获得了湘潭市“脱贫之星”称号。
自己摆脱贫困后,老王想带动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
几年前,村民胡赛姣和丈夫在家做点农资生意,但没挣到什么钱,经济上入不敷出。当时,老王种水稻种出了名堂,在他的带动和技术指导下,2015年,36岁的胡赛姣尝试小规模种植水稻,挣了几万元。尝到甜头后,她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你们夫妇俩年轻又勤劳,现在村里搞农业的年轻人太少,你们要继续扩大规模,成立专业合作社。”2017年,老王找上门表示,申请成立种养合作社有不懂的不会的,找他王文斌。
熟门熟路的老王,带着胡赛姣跑政府部门,指导准备申报材料,帮忙不遗余力。“王总带动我们搞规模种植,还帮我们申请了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补贴,真的很感谢他!”胡赛姣说。
去年,胡赛姣的合作社种植了400来亩水稻,还种上了近200亩的莲子、高梁等经济作物。辛苦了一年,纯收入达25万元左右,胡赛姣喜不自禁。
“他们勤奋肯干,合作社确实搞得好!”今年,在老王的建议下,胡赛姣和老王一块尝试莲鱼共养模式,让产出效益更高。
这些年,老王也在尽自己所能为乡亲做点事,带动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王伏泉,帮我去远点的地方接人啰。”一到农忙时节,村里贫困户王伏泉总能接到老王打来的电话。
因车祸造成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的王伏泉,不能外出打工,就在家附近开三轮摩托车载客。农忙时节,老王便请他接送在合作社做事的村民。接送两三个月,王伏泉能挣到几千元。他的妻子也在合作社做事,一年能增收1万多元。2017年,老王给王伏泉送去免费鸭苗,耐心指导养鸭技术难题,王伏泉便养起了鸭子,虽然规模不大,但那一年,王伏泉顺利脱贫。
几年前,贫困户胡雪兰的丈夫因病去世,一双儿女还在读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由于文化不高,胡雪兰在外做临时工,挣来的辛苦钱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看到她家情况,老王请她到合作社做事,一年增收12000元。寒暑假,老王又叫胡雪兰的女儿来合作社帮忙晒谷、做饭,一天120元的工钱。
去年,胡雪兰家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村里有18户贫困户在他那长期就业,他很关照我们。”提及老王逢年过节默默地给村里贫困户送去慰问金和谷子,胡雪兰心怀感激。
在老王的帮带下,村里新成立了两家专业合作社,他们也像老王一样,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增收。不过,老王已在心里谋划,他要继续做大做强,让村里所有贫困户都能安心在合作社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