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伦敦)讯 久居中国香港的投资组合策略师Neil Newman周一(24日)在南华早报发文,警告如果美国与中国触礁金融冷战,恐做出令人不寒而栗的选择。
他指出,要关注香港市场,对于居住在香港地区的居民而言,此刻恰是尖峰阶段,示威、疫情以及新的立法,考验接踵而来,然而港币仍然强劲,尽管通胀明显走高,但市民仍能以手中货币购得必需品,迄今来看仍是积极的。
不过Neil开始担忧是否香港在这场对弈中的脆弱位置,将导致香港有一天连消费必需品都苍白无力。
从近期风暴看,中美的政治博弈导致香港夹于其中,也导致了中美向对方的官员予以制裁,政治、科技摩擦之后金融对峙的风险正在加剧。如果美国将中国卷入金融冷战,那么大陆和香港地区银行的全球业务将受到阻碍,而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一直不可同日而语,尚无国家立身挑战美元的主导,也恰是香港肩负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缘故,香港严重依赖于美国,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大宗交易上,也体现在日常的消费,如信用卡、借记卡和预支卡的刷卡上。
对此,Neil给出了4条递进的见解。
1.大部分的信用卡都是美企发行的
说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吧,Visa、美国运通、Mastercard,都是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接受支付的,这些卡的发行机构40多年来一直是个人支付系统的支柱。
回顾过去几年,美国政府的制裁导致了美企时不时退出一些服务,政策的施压使得美企不得不“遵从”,虽然除了上述知名企业外,中国的银联和日本的JCB也是受欢迎的信用卡发行机构,但在全球足迹上与美企无法匹敌。
举例来说,总部设于加利福尼亚的Visa在全球范围内处理大约44%的通用卡交易,是最大的支付卡公司,该公司始于1958年,有两家知名度极高的子公司-----全球ATM网络体系Plus和全球支付纠纷服务Verify;
而位于纽约的Mastercard始于1966年,目前居于世界第三,主要处理24%的支付交易,仅次于中国银联的26%。Mastercard在全球有93个子公司,其中最高产也是最重要的子公司为全球ATM网络Cirrus,该公司也是链接Mastercard和Maestro至全球ATM网络的重要纽带,通常持有Mastercard的用户也能在卡面上看到Cirrus的标识。
再来说总部同样位于纽约的美国运通,该公司始于约1850年,提供全球范围内的记账卡、信用卡、借记卡和旅行者支票。
然而,一旦金融冷战的机制到位,这将导致任何被制裁的国家切断与这些美国发卡企业的业务纽带。
2.香港银行和美国政府
由于港币盯住美元,由此美元在港币与人民币的金融交易兑换上起到显著作用,香港的银行不得不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转移大量资金。
如同其他国际银行,香港银行在汇款的工具选择上,主要使用了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当我们填写汇款表格时,对于业务识别标记BIC的信息,大众应该并不陌生。
虽然SWIFT组织在比利时,但比利时方面允许美国政府监管和干预,因美元迄今仍是全球结算使用最多的货币。
可以说,SWIFT处理着全球一半的外汇交易,而以货币角度看,2019年美元交易占得了41%。
由此,如果美国要求SWIFT拒绝向某个银行或任何200家参与国家银行停止服务,那么这一断链将是迅速的。
这一幕可以说在美国制裁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和古巴的案例中,世人相当熟悉。
3.现金是否继续为王?
香港的货币体系是独特的,目前的港元是由449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所支持,纸币由商业银行和特区政府(SAR)发行,而非央行发行。
换而言之,即汇丰、渣打和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印刷港币,而这三家银行的资产负债是作为金融工具----息票永续债券来支持他们的。
如果这些银行或他们的客户遭到美国制裁,那么他们可能无法自由发行或收取纸币,唯一能够不受限制使用的即是美元,但这部分资金又是由SAR发行的。
特区政府将来可能会考虑在向官员支付时发行其他面额的纸币。
可以说,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但港元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容易受外界干预也是一个问题。
迄今仍有几大主要的投资者和政客反对将金融衍生品与港币挂钩,在面临更多制裁的风险下,一旦这份盯住受到外部施压,现金港币的海外市场是否持续受到欢迎将是问号。
4.盯住制度
Neil认为香港金管局正在重新思考港币盯住美元的形式,有鉴于当前对美国金融系统的依赖和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多样化可能是新的答案。
人们所依赖的提供ATM服务的银行和支付系统,尤其是在海外旅行时,提供的选择并不多,或许在摒弃美国信用卡公司之后,中国银联、俄罗斯信用卡公司和日本的JCB将迎来新的机遇。
,